美丽中国
+

海西州:一带一路上耀眼的西部明珠

2017/9/22    作者:    来源:中华网综合    阅读:451

为了全面展示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成果,喜迎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由青海省海西州委宣传部、青海省海西州创建民族团结进步先进区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办,中华网承办的“民族团结之花向阳开——海西州喜迎十九大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州纪实”活动于9月24日在海西州德令哈市启动,采风团将深入海西州各地区、各行业、各领域,深度挖掘创建工作特色和亮点,展现海西创建工作成效和经验。

海西州是南丝绸之路古道的重要节点,穿行在海西辽阔无垠的戈壁大漠之上,仿佛可以聆听到古丝绸之路上驼铃的回声。如今的海西,不仅是连接甘肃、新疆、西藏以及青海东部经济圈承东启西的“桥头堡”,更是沟通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亚欧“大陆桥”,是一带一路上耀眼的西部明珠。

海西州:一带一路上耀眼的西部明珠

地理优势使海西成为连通亚欧的“大陆桥”

海西州总面积30.1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41.7%,历经多年建设,海西境内的公路、铁路、航空、通信网络已初步形成了快捷、高效、立体的交通网络。随着格敦、格库、格成铁路的规划建设,海西州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连接点,由内陆转向开放前沿,更加凸显承藏启疆及连通中亚、西亚、南亚的战略通道地位,为海西州加强区域合作和向西、向南开放创造出新的优势,将极大地调动资本、技术、市场等优势资源向海西聚集。

由此,海西对内以格尔木、德令哈、大柴旦、茫崖为战略支点,打造连接甘肃、新疆、西藏以及青海东部经济圈承东启西的“桥头堡”,对外可成为助力青海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沟通中亚、西亚、南亚、欧洲等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亚欧“大陆桥”。

柴达木盆地西连新疆通中亚、南接西藏达南亚,自古以来就是南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通过构建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网络,柴达木盆地将重点经营“一带一路”经济带对外开放四条路径。

据介绍,这四条路径分别为:依托兰青铁路、青藏铁路及规划建设的格尔木至成都铁路,开辟连接我国西南地区和南亚国家大通道;依托格尔木至库尔勒铁路,开辟进入新疆、中亚、西亚交流合作通道;依托柴达木至河西走廊、霍尔果斯的公路等,开辟连接欧洲地中海国家开放通道;借助青藏公路和青藏高速公路,开辟经西藏至印度、尼泊尔等南亚国家的开放大通道。

“开辟四条路径将进一步凸显柴达木向西开放的战略支点地位,必将调动资本、技术和市场资源集聚。”海西州州长孟海说。

格尔木市副市长袁廷运告诉记者,从前期考察情况看,南亚、中亚和西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塑料制品、新能源等产品和优势技术“走出去”前景看好,产业互补和融合的空间很大。

“近两年我们接到了一些中亚、西亚国家委托加工矿石的订单,虽然量还不大,但这条线已经接通了。”青海昆仑黄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荣华说,这些地区,我们的企业在技术和成本控制上有明显优势。

海西州:一带一路上耀眼的西部明珠

循环经济为海西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长期以来,海西产业发展模式粗放,关联度不高,产业链短,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日益融合,竞争日趋激烈,以循环经济发展为载体,大力推进资源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利用,构建资源精深加工和横向扩展相结合的循环工业体系,成为提升柴达木地区产业竞争力,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

以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为载体,围绕盐湖资源开发,全力推进钾、钠、镁、锂、硼等资源的梯级开发和以氯平衡为核心的综合利用,建成了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实现了钾肥的专业化、个性化、柔性化生产,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建设金属镁一体化项目,利用生产钾肥废卤母液提取金属镁,生产流程配套焦化、甲醇、热电、煤制烯烃、PVC(聚氯乙烯)、CPVC(氯化聚氯乙烯)、镁合金等生产装置,实现了多产业的融合发展;

柴达木盆地素有“聚宝盆”之誉,有关数据显示,其资源价值总量用现价计算达158万亿元。这里拥有全国唯一布局在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地区的循环经济试点园区。

循环经济为海西绿色发展注入强劲动力。据介绍,最近5年,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979.26亿元,其中工业投资1798.26亿元。目前试验区入驻工业企业达到了482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34户。

“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为核心,通过推进钾、钠、镁、锂、硼等资源的梯级开发,柴达木盆地盐湖资源开发已经实现了多产业的融合发展和循环产业链循环闭合。”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常务副主任莫重明说,柴达木以氯化钾为主的钾系列产能已经超过100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钾肥生产基地。

此外,以钠利用为主的原盐和碱系列产能也已接近1000万吨,金属镁、高纯镁砂等镁系列产品已形成近30万吨的产能,碳酸锂产能已达4.2万吨,硼酸产能达到10万吨。

海西州:一带一路上耀眼的西部明珠

新兴产业异军突起成为海西产业转型“新引擎” 

去年,是海西光热发电产业发展的重要节点,9月1日国家发改委正式出台光热电价政策,点燃了海西光热产业甚至是整个新能源行业快速发展的燎原之火。

目前海西州已经实现新能源装机容量3260兆瓦,累计发电96亿度,能源结构中,新能源比例达到41%,与相同发电量的火电相比,节约标煤33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895万吨。

“海西是发展新能源产业的宝地,我们就是瞄准了柴达木盆地丰富的光照和风能资源,计划投资110亿元在青海实施风电、光伏装备制造及风光互补电站产业一体化项目,为提升青海省新能源及装备制造一体化产业链的发展助力。”青海明阳新能源有限公司总经理魏冠龙说道。2017年,该公司将启动风电、光伏装备制造及风、光互补电站产业一体化项目,主要建设3.8兆瓦大型整机、叶片风电核心制造生产装置及配套风光互补发电装置,总投资19.59亿元,计划2018年建成投产。

2016年9月,中国国家能源局公佈首批20个光热发电示范项目,加快推进中国太阳能光热产业发展。中控太阳能德令哈50兆瓦塔式电站、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电站均在示范项目之列。

中广核德令哈50兆瓦槽式光热发电项目于2014年7月开工建设,是中国首座开建的大型商业化槽式光热发电项目。

“我们克服了青藏高原高海拔地区气候乾燥、寒冷缺氧的自然条件,各项进度按计划进行。”项目部经理丁鸿良说。今年8月31日,项目完成用电受电一次成功,标志著项目将逐步开始设备调试工作。丁鸿良说,整个项目进展已完成80%左右,预计今年底即可实现并网发电。

目前,海西地区新能源装机突破400万千瓦,“十三五”期间规划新增新能源装机容量13.5吉瓦,形成装备制造、发电、送出、实证、应用等为一体的产业链,在国家光热标杆电价出台等利好政策的推动下,打造全国光热发电技术应用示范中心,建成国家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成为海西推进“四个转变”力促产业转型发展的“新引擎”。

青海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发改委主任栾风江说,海西州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依托资源优势、战略区位和特色为优势产业、技术优势,在面向南亚、中亚、西亚开放的大棋局中落子布阵、寻求出路,积极主动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找准同沿线国家和地区互利合作的契点,推进工业、农牧业、科技、教育、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合作,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和“点”“轴”“片”有机结合的开放型通道经济发展的格局。还将加快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建立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关检合作机制,申建中国(格尔木)自由贸易试验区、综合保税区,中国(德令哈)·尼泊尔产业园,辐射带动区域积极发展,打造青海对外开放的经济高地。

编辑:程雅云

  • 相关文章
  • 热门文章
  • 相关评论
环球新闻网版权所有赣ICP备10002795号-2
【电脑版】  【回到顶部】